行業新聞
2018年第二季度全國政府網站抽查結果顯示,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隨機人工抽查各地區和國務院部門政府網站441個,總體合格率96%。這也是三年來政府網站統計摸底的持續性表現。截至今年6月1日,全國正在運行的政府網站22206家,與2015年8月84094家政府網站相比,降幅約73.59%,其中,市級部門政府網站數量幾近減半,縣級以下政府網站數量縮減了九成以上。
多年來,在各地區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發展中,政府網站順應時代潮流,打下較好的基礎,總體處于“合格”水平,但也有許多網站存在更新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互動不回應、服務不實用等問題,稱為“僵尸網站”恰如其分。稍作探究,重復建設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部門之間的相對獨立,以及“裝點門面”的需要,使許多政府網站一哄而上,出現了有數量無質量、有形式而沒內容的問題。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政府網站發展指引》,特別點名了“重復建設”,指出網站數量的精簡化才是潮流。此后,各地紛紛實施這一方案,規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只開設一個網站,所屬部門、單位通過上級單位網站開展政務公開、政務服務、政務宣傳等。幾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一“瘦身”目標已經初步完成,現在很多部門已經建成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了“一網通辦”的基本民生需求。
政府網站瘦身是大前提,關鍵是要堅持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首先,要有數據共享思維。所謂瘦身,不只是砍掉不必要的網站,或把幾個頁面和功能堆疊到一起,而是要認清網站分散的本質,是“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背后的數據離散。這要求必須有頂層設計思維,構建共享共用的全平臺統一信息資源庫,按照“先入庫,后使用”原則,對信息統一管理,實現統一分類、統一調用、統一監管。其次,要有提質增效思維。許多網站雖然建成了、瘦身了,但只是錄入官方資訊,辦事界面和入口難找,要么互動不及時,要么就是“雷語”頻出,這樣的網站,與其說是辦給群眾用的,不如說是辦給領導看的。對此,應要求提高責任意識,以方便人民群眾辦事為主要目的,搭建統一的互動交流平臺,實現專人運營和維護,還要引入民意監督機制和第三方評價機制等,實現政務網站質量的持續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得益于當前信息交換模式的不斷創新,政務建設的“標配”,不再是只有傳統的政府網站,而是兼有了微信、微博、APP等多種新媒體形式。有人就擔心,政府網站曾經出現過的形式主義,是否會同樣在新媒體領域出現?這并非杞人憂天,曾經有一則新聞說,某地把公共飲水機改成新媒體形式,要下載APP“七步走”才能喝到水,而這種為平臺而平臺、為創新而創新的例子,似乎并不在少數。這充分說明,新媒體政務也迫切需要來一場“瘦身”,相關部門和單位須更加務實,不僅要看群眾是不是真的需要,還須打破各部門各自為政、各搞一套的無序做法,強化頂層設計,該整合就整合、該注銷就注銷。同時,對許多商業APP可提供的開發功能,應該主動敞開懷抱、借力融合,像廣東省政府和微信開發的小程序“粵省事”,集成了各個業務部門的民生服務,就是“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的一個代表性樣本。
用好互聯網,善做加法,是公共服務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當前,電子政務的發展一片繁榮,但無論渠道和形式怎樣擴張,電子政務的目標都應該是建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溝通和辦事渠道。就政府網站而言,在數量形式上瘦身,在服務品質上升級,大限度地為上網辦事企業、群眾提供便利才是根本。(扶 青)